公告: 让村歌、村晚、村BV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今天是: 2024年03月19日星期二

红柳沟镇沙场村-魏于章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9-10-14
沙场村从“贫困村”到人均收入过万

由于土地盐碱,沙化严重,沙场村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农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生活入不敷出,经济发展落后,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按照现任红柳沟镇沙场村村支书魏于章说,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之前,农民完全靠天吃饭,人均收入仅2000元左右,即便在村上发展水利工程之后,农民依靠种植农作物生活,人年均收入也仅维持在不到4000元的基础之上,沙场村脱贫工作迫在眉睫。

2015年,在新任村支书魏于章的探索下,沙场村开始建起了大棚,利用大棚优势指导村民种植经济作物,在自然条件优势下,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及其他村民依靠大棚种植芝麻香瓜,2016年便让整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2016年,每个大棚经济纯收入就达到8000元左右,沙场村平均每家拥有4个大棚,较以往有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既给了贫困户致富的信心,也让村民对村委会有了新的认识。”提起种植香瓜大棚的想法,魏于章说:“起初,我想在村里搞薄膜玉米种植,后来找乡镇领导沟通之后,他们建议我们学习白泥井镇的经验种工棚,于是才猛然记起就在自己长大的这块土地上,非常适合生长芝麻香瓜,这里长出来的香瓜比其他地方的脆、甜,口感也好。后来就付于实践,村里大棚先后种了香瓜,当年市场价起步卖到10元每斤的价钱,农民收益达到12000——13000元,极大提升了农民的信心,第二年村里就新建了289个大棚,用于种植香瓜等农作物。”

“为了让村里人尽早脱贫,村支书魏于章不断探索尝试,把自己当作示范先锋,村里人富了,他快‘贫’了!”红柳沟镇沙场村第一书记开玩笑说,“魏于章为老百姓干了很多实事,为了保证让种大棚的村民赚钱,自己当探路人,第一个建起了大棚,探索种植多种农作物,计算每种作物的收成,然后给村民参考建议,现在这种贴着钱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实在是太难得了!”


贫困户赵李用“大拇哥”赞赏沙场村脱贫成就

脱贫户赵李用“大拇哥”赞誉扶贫成绩

赵李曾是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典型的贫困户,因为家庭原因,使其成为被帮扶贫困户。长期以来,他仅通过外出打工以及种植农作物维持生计,人均年收入仅达2000元左右。2015年,在村支书魏于章的带头指领下,沙场村建立起了大棚,利用科学种植技术,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在看到建大棚收益颇丰,是一条可信赖的脱贫路径时,赵李通过村委会开始尝试投资大棚,在政策的支持下,在村委的帮扶下,赵李起初搭建了一两个大棚探索经营,一年后,大棚经济效应明显显现,他开始扩建大棚,2017年初,仅其一家就新建10个大棚,“野心勃勃”般利用其13个大棚,准备通过种植经济型农作物走向属于自己的致富道路。

“开始担心除政府补贴外,每个大棚投资进去的几千块钱没有收益,穷人家,害怕赔了钱,但好在有村支书这个探路人,在他的成功尝试之下,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亲眼看到种大棚收益不错后,我也就在政策的支持下,逐步开始搭建了大棚,一年下来,效果十分可观,起初仅三个大棚就让我收益翻番,从开始的人均年收入2000元到近万元,这不仅让我跳出了贫困线,还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所以,今年我又新建10个大棚,全力开始经营大棚种植经济。”赵李告诉记者。

当记者提及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看法和各级政府在其脱贫致富过程中的作用时,赵李显得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扶持,才让他有机会走出贫困线,从政府到村委给了自己的全力帮扶,他很感激。随后,他伸出大拇指,对扶贫工作予以极大地认同和赞赏:“国家的政策好,真的非常好!”说罢,他抿嘴笑了。
Copyright©2009-2022 xfwmw.com版权所有北京四维力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246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