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之窗
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上法台村-周文忠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9-10-14
村里的好管家 致富的领路人
——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上法台村周文忠
在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上法台村,村民魏喜业起了个大早,正忙着打扫自家新房的院子。说起新盖的房子,魏喜业打开了话匣子,“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啊,不然我怎么能住得上这么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这也感谢周书记啊。这几年,他带领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村容村貌大变样,生活更加幸福了。”魏喜业口中的周书记,就是平安区财政局选派至该村的“第一书记”周文忠。
2015年10月,精准扶贫的暖风吹进了平安区石灰窑乡上法台村,让这个平静的村庄在一夜间活跃了起来。“第一书记”周文忠和扶贫工作组带着组织赋予的脱贫攻坚使命,扛起了上法台村脱贫攻坚的大旗。
村里有个好管家
一个本,一支笔,这是周文忠进村入户的“标配”。周文忠深知,不摸清民情,不“问诊把脉”,就不能“对症下药”。在最短的时间内,他走访遍了村里的老党员、老村干部、致富能手、信访户、困难群众等各类群体。如今,周文忠已成为大家口中的“管家”。在村里的贫困户包永库看来,村里有个“管家”就是不一样,“啥事他都放在心上。”
上法台村是个纯汉族村,位于石灰窑乡东南方,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共有农户290户969人,该村平均海拔2900米,耕地面积2400余亩,主要种植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由于地处脑山地区、地理位置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再加上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没有谋生的手艺,导致群众收入一直提不上去,是石灰窑乡重点贫困村之一。
村民们围着他反映心声时,他一边认真倾听,一边在工作日记上做着记录……不论是村委会会议室还是走村入户现场,这样的工作画面经常出现。
在一次调查入户中,周文忠了解到由于村子自然条件恶劣,住的房子大多都已破败不堪,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住上安全的房子。得知群众的这一意愿后,周文忠就及时向乡政府、区政府领导进行汇报和沟通。终于,项目批下来了,上法台村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新村也落成了,分到新房的群众们喜笑颜开。
谈起以前的苦日子,村民陈龙明说:“以前靠天吃饭,雨水多时能收一点,像今年干旱少雨,种的粮食基本绝收。住的房子全是土木结构的老房子,遇到雨雪天更是无法居住。现在好了,我们搬进了新房子里,不仅水电齐全,还住着舒服,易地搬迁让我们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可以说是换了一种活法啊。”
周文忠说:“上法台村由于地理环境恶劣,上下地形落差大,群众居住分散,村文化广场、村级办公场所等公共办公资源难以整合,再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群众生活条件困难。为帮助群众顺利实现脱贫,平安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八个一批’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对上法台村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共搬迁贫困户54户、非贫困户29户,有效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年轻人娶妻难、发展产业增收难、农户住房难等六难问题。”
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当好一个家的“管家”不容易,当好一个贫困村的“管家”更不容易。但周文忠不一样,他把一个深度贫穷村的“管家”当得很出色。
“龙尾摆的好,全靠龙头调。”党中央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平安区政府下大力气在2016年就精准扶贫安排财政资金2000万元的基础上,2017年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又安排3000万元用于全区精准扶贫攻坚专项资金,上法台村也深受其益,大大促进了平安区精准扶贫攻坚的力度。2017年底,该村脱贫摘帽,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上法台村易地搬迁新村全貌
长势喜人的大黄
新的环境孕育新的希望。在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同时,石灰窑乡党委、政府正视地域实际,顺应地理条件,深挖土地资源,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寻找到适合高原冷凉气候的经济作物——大黄和当归,打造了千亩药材基地。
种植药材,对于一直以种植马铃薯为主的上法台村来说,确实是一件新鲜事,药材收成怎么样?有没有销路?到底应不应该种?村民们心里都没有底。为了让村民们打消顾虑,解决单打独斗、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乡政府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药材种植的好处,让大家转变种植观念。
范成宝是上法台村的一名贫困户,家中有4口人,由于两个孩子年龄还小,妻子要在家照看两个幼小的孩子,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范成宝一个人的肩上。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外出打工受限,全家经济收入仅靠种植4亩马铃薯和油菜维持。在周文忠详细了解他家情况后,得知他有发展养殖业的意愿,就用产业扶持资金为他引进5头牦牛进行循环育肥发展。2017年,他的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了牦牛10余头,直接受益达3万元。2018年,范成宝又办理“530”贷款和互助资金筹集10万余元,投入到药材种植当中,和其他村民一起承包种植了80余亩当归。目前,当归长势良好,预计年底,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这让他直接获利达15万元以上。
范成宝高兴地说:“现在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不仅可以挣到钱,还学到了种植药材的技术。说实话,我对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提振百姓精气神儿
群众的腰包鼓了,生活质量高了,精神世界也要跟着一起脱贫。为了让贫困户有事做,防止返贫,周文忠决定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并组织村里的妇女进行了串珠培训,让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有了在家里赚钱的好手艺。
在村民王胜梅家中,她正在院子里忙着串珠子。看到记者和周文忠,她赶紧起身热情地招呼,聊天时,王胜梅的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她说:“现在我们外出打工不容易,多亏周书记为我们想到了串珠这个办法,还请了专业的老师教我们手艺,现在我一天可以串出来两个花瓶,坐在家里也挣到钱了。”
周文忠说:“村里还有很多像王胜梅一样的妇女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大等原因,外出打工受到限制,为了提高她们的经济家庭收入,我们便联系乡政府和区就业局,对全村有意愿的妇女进行串珠培训。通过自己的劳动,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青海机场也为我们村提供了行李分拣员等就业岗位,平均每月增收2500元。机场还和村里的油菜种植户签订了菜籽油收购合同,帮助群众提高家庭收入……”
如今的上法台村,很多群众在周书记的带领下顺利实现了脱贫,有了一技之长的他们再也不愁挣不到钱,群众的精神世界也慢慢丰富了起来。
前不久,村民李有强和祁长胜因不慎发生车祸需进行住院治疗,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对刚刚看到希望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上法台村的村民知道此事后,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在村广场开展捐款活动,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如今,村庄变了样儿,群众的日子蒸蒸日上。周文忠走到哪里,大伙儿都会一眼认出他,称他是“大伙儿的好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