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华宏村——胡士勇
在连续6年蝉联全国县级市综合实力榜首的江阴市,人们习惯地将全市工业百强企业的前20家企业称为第一方阵。2006年4月,江苏华宏集团从全市优势企业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第一方阵成员企业,列12位。“华宏”这个名字,是集团董事长胡士勇的一个创意,寓意为“铸华夏名牌,创宏伟大业”。同时,“华宏”又含有旭日东升、蒸蒸日上的意思,叫起来又很响亮。说起华宏集团的成长与发展,人们总会将它与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联系起来,他,就是江阴市周庄镇华宏村党委书记、江苏华宏集团董事长胡士勇。
如今,江苏华宏集团已成为江苏省诚信企业、江苏省民营纳税百强企业、江苏省民营百强企业和江苏省民营企业就业先进单位,2011年1月被无锡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民营企业”称号。而胡士勇董事长本人也获得了许多殊荣:无锡市杰出民营企业家、无锡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人大代表、2008’北京奥运火炬手、江阴市海归人才创业导师……2010年,江苏华宏集团完成销售105亿元,完成利税9.8亿元,上交国家税金1.32亿元,创利8.48亿元。正是凭着这些业绩,华宏集团在中国制造业500强居338席,比2009年度升位34席。然而,创造这样的业绩,其间跨越的时间不足20年。
负重奋进的创业之路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危难中崛起,在拼搏中前行,这是华宏集团创业之初的真实写照。
1989年,年届不惑的胡士勇受命于危难之际,从乡镇企业的领导岗位调到老家所在的孟巷村,兼任主管村办企业的副主任,创办企业带领乡亲们改变村里的贫困、落后面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孟巷村,在江南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由于领导班子频繁变动,人心涣散,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这种群众失望、干部头痛的局面让上级领导也感到棘手。于是,地方政府和组织部门启动了能人策略,将当时在社办企业担任生产技术骨干的胡士勇召回到孟巷村,不料这一决定,改变了胡士勇以后的职业生涯。
胡士勇早先是一名技术出众的电焊工,为人正直、讲信用,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于是,他回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挥自身优势,办一家小企业为村里人做示范。利用家里空闲的老宅基、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再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这样七拼八凑,搭建了6间简易厂房,办起了一家焊接件厂,专门承接来料加工,生产通风除尘设备和冶金厂的轧辊。当时厂里总共才有专、兼职人员十几个,而胡士勇一人身兼数职:厂长、供销员、技术员,既要外出谈业务、签合同,回来还要画图纸,布置工人施工。设备做好了,还要亲自送货到客户厂家,现场指挥安装、调试,然后清工结帐。拼搏和敬业的胡士勇,将这个焊接件厂搞得红红火火,一年下来,他给村里上交了18万元钱。
1991年,胡士勇走上了村支书的领导岗位,创业的激情从此一发不可收。为了专心致志发展村级经济,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企业献给集体。同时,他着手整合全村的发展资源,起步发展机械产业。购置设备,新建厂房,办起了一家铸造机械厂。
有一次,胡士勇路过一家回收废钢旧铁的并铁厂,看见里面的工人正在用皮带锤打压铁刨花,这种原始的劳作方法不但效率很低,而且还有安全隐患。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创新的念头,决心研制一种方便、灵活、安全、高效的金属液压机械来替代它。一旦成功,市场前景会不可估量。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胡士勇走访了许多从国有大企业退休下来的设计工程师、液压工程师,并把他们请到厂里奉为上宾,与他们一起商讨技术、生产、制造方案。由于没有现成的图纸和相关资料,只能一步步摸索,一步步改进,一点一滴地积累,试验时常常弄得满身油污。不知熬了多少夜,也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终于在临近年底时,第一台金属液压打包机终于试验成功,而且很快找到了买家。但由于是初试产品,技术还不完全成熟,客户买回去后不时会发生一些故障。当时农村用电受限制,工厂只能用晚间的低谷电,所以大多数情况是夜里出问题。有一次正好寒冬腊月,满地银霜,朔风呼啸,胡士勇和几个技术人员坐着敞篷拖拉机出去抢修,冻得浑身发抖,只能在身上盖一些稻草御寒,最后帮用户解决了问题。经历了这些磨难,胡士勇更加意识到制造精品的重要,这也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精准的理念。1994年,胡士勇所在的孟巷村的销售收入从上任时不足500万元上升到5000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催生了江阴华宏集团的诞生,1996年,华宏集团升格为省级企业集团。
求真务实的创新之路
到目前为止,华宏集团已拥有机械、纺织原料、合金铜管、汽车零部件、PVC/PU制品五大产业,并以合资、投资等形式,对接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在经历了在拼搏中崛起,在求实中成长以后,华宏集团已形成了现代企业集团的发展格局,具备了在创新中跨越的条件和优势。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二、三产业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进入了江阴市工业百强企业的第一方阵。这时侯,胡士勇在董事会上提出了“站在新平台,求真务实干,创新求发展,争闯百亿关”的构想,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同。从此,创新这个关键词,就成为“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加大技改投入,以“一流的装备、一流的员工队伍、一流的管理”实现集约发展。以华宏集团的龙头企业华宏化纤为例,通过一、二期项目建设和两次大的技改,总投入建设资金10亿元,使装置产能从原来的年产40万吨提高到60万吨,平均日产接近2000吨。如果按照常规投入,形成年产60万吨生产能力投入至少要16亿,而华宏化纤硬是通过内部挖潜省下了6亿元。再从投入产出比来分析,常规要求每亩土地年产出达到250万元就能跨进准入门槛,而华宏化纤公司坚持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在没有增加土地需求的基础上,创造了传统产业每亩地接近3000万元的高产出,这在国内同行业中是没有先例的。
以现代化的装备和技术手段武装企业,是华宏集团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的又一举措。以华宏集团的重点骨干企业华宏科技为例,“十一五”期间共投入装备改造和技术优化的资金达1亿元之多。为适应新品开发和精品制造的需要,企业购进了一大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镗、铣、刨等金加工设备,建成了企业的加工中心,使企业产品从非标生产走向系列化、标准化生产,成为国内气动和液压类机械制造业的排头兵企业,连续五年保持行业单打冠军的称号,并成为江苏省首批民营创新型企业、国家级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接长民营企业管理粗放这块短板,在企业推进精益管理,是胡士勇实现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又一举措。2008年2月,他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参加江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江阴市中国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创新与全球化领导力总裁研修班结业后,斥巨资引进了一个国际化的管理团队,与这个管理团队签约进行长期的战略合作。实现ERP管理在各子公司的全覆盖,使传统粗放型的管理出现三大转变。一是完善了企业的组织架构,实现管理高效化、扁平化。二是科学设置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管理目标和考核要求,使管理目标化、流程化。三是建立了常态化的考评考核机制和公平、公正的薪酬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但创新必须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必须紧扣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在这方面,胡士勇不但是一个坚定的实践者,更是企业创新的引领者。
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是胡士勇的创新理念。从第一台金属液压打包机诞生至今的20年中,创新一直伴随着他。在华宏集团“拼搏、求实、创新、敬业”的企业精神中,在华宏集团每个发展阶段过程的指导方针中,在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创新无处不在,而且是一个最抢眼的关键词。而领跑行业和打造核心竞争力,则是胡士勇创新的主攻方向。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两个突出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机械是华宏集团的起家产业。当年的液压机械厂如今已改制为华宏科技股份公司,成为国内物资再生利用机械制造排头兵企业。为了持续打造产业优势,胡士勇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机械制造专家和创新领军型人才,以及建设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纺织原料产业是华宏集团在2002年起步发展的,长期以来,涤纶短纤维生产被人们认为是能耗高、对环境影响大、效益起伏较大的风险产业。但在胡士勇看来,只有不景气的企业,没有不景气的产业,一切事在人为。因此,在发展这一产业时,他首先在设备选型上瞄准了世界一流的直熔纺丝技术,选用了德国纽玛格公司的纺丝设备。其次,是发挥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作用,对生产工艺进行创新,全面提高公用工程的利用率,并通过巨额投入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废汽加以循环利用,收到了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的双重效果。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华宏集团的龙头企业华宏化纤公司外贸出口依然保持强劲势头,出口总量占全国份额的四分之一,列第一位。节能减排的成果也非常明显,年节约蒸汽41700吨,折合标煤13000吨,减排烟尘200吨,减排SO212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万元,被评为全国化纤行业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受到国家发改委的表彰和奖励。
破茧化蝶的转型之路
在华宏集团的发展过程中,胡士勇不仅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他认为,只有量质并举,彰显对国家的贡献和企业的效益,才称得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把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坚持走人才强企之路。胡士勇在企业坚持“年龄服从本领,文凭服从水平”的人才观,不拘一格用人才。推出“想做事,给机会。能做事,给位子。做成事,给票子”的用人机制。营造“奖励成功、宽容失败”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强烈氛围,加快了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使企业避免陷入产品同质化,市场饱和化引发的无序竞争,使传统产业永葆发展活力。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从“十一五”开始,华宏集团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将大量资金用于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开展产学研合作。如华宏科技公司的科研投入已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
三是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主动对接一批高科技、新产业项目。2008年6月,华宏集团与海归创新领军型人才
四是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这是华宏集团在转型发展方面的又一举措。继“华宏”商标在2010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后,胡士勇就把“打响、做亮”品牌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根本途径,为此企业推出了一整套措施,把精品理念、服务理念、创新理念全部融入品牌建设的各个环节中,着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制定了华宏集团“伍仕”品牌的创建计划和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再创一个中国驰名品牌。
五是大力开展企业的文化建设。胡士勇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是企业的未来。因此,在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他特别强调企业的文化建设,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只有企业文化融入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员工才会有归属感和成就感,才能变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华宏集团已形成了一队(一支篮球队)、一报(一份企业报)、一校(一所远程培训学院)、一厅(企业发展展厅)、一室(一个图书室)五大企业文化载体,使“拼搏、求实、创新、敬业”的华宏精神与“谋百年”的远大理想,成为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和追求。
基业长青的未来之路
2010年,是华宏集团圆梦百亿的冲刺之年。在华宏集团举行的一次董事会上,胡士勇提出了“近攻百亿、远谋百年”的构想,在董事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董事会成员一致表示支持,决心提前实现百亿目标,为打造百年长青企业夯实根基。年末,华宏集团传出振奋人心的消息,年销售收入105亿元的数据表明百亿梦圆,开启了华宏发展史上的新征程。
自设目标,自加压力,不断超越是胡士勇的习惯思维,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胡士勇又为华宏集团确定了“优化转型创新业,经营资本求突破,精益管理增效益,科学发展上水平”这一指导方针,并设定具体的奋斗目标为一、二、三。一是要打造1个百亿企业;二是要培育2家上市公司;三是五年总投入达到30亿,实现销售收入300亿。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抓好开局便是成功的起点。2011年上半年,华宏集团各项工作争主动,抢先机,经济发展势头平稳、强劲,完成开票销售收入62.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60.87%,上交税金7294.1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87%,利润大幅增长,各项指标全面实现“硬过半”。
二十年创业,二十年发奋,二十年自强不息,这需要智慧和勇气。商海冲浪,市场搏击,志存高远谋发展,这更需要智慧和勇气。作为一个智者和勇者,胡士勇实践了“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条真理。面对未来的发展重任,胡士勇表示,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在创新和变革中拓展领地。要善尽社会责任,造福一方百姓,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会坚定不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