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让村歌、村晚、村BV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今天是: 2024年12月22日星期日

700年历史村庄——《清水村志》的故事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0-10-25

700年历史村庄——《清水村志》的故事  
  
核心提示:  
    清水村,位于修文县久长镇。步入该村,青山秀水,肥牛肥鸭,殷实的生活景象扑面而来。
    追根溯源,该村的先祖多是700年前,从江西躲避兵燹战火迁徙至此。经过数百年的演绎,成了土生土长的“清水人”。
    2001年起,清水村村民王祖懿萌发了写清水村史的念头,7年的时间里,在各级****部门的关注下,我省第一部、并且是由农民自己编写的村志——《清水村志》在今年问世。该村志记述了历史、环境、人口、军事等,让外人对他们追求精神生活的故事浮想联翩……
  
    72岁的修志学员
    阳光下,76岁的王祖懿老人银须飘舞,望着村北面那株700多年前,先祖从江西带来的杉树已阔叶蔽日,他打开著作《清水村志》的话匣。
    早年教书育人的王,在2001年萌生了写村史的念头,与一名从省城回乡省亲的吕维亮不谋而合,二人的想法得到清水村党支部、村委会和久长镇党委、****及修文县史志办的支持,大家经过商量,认为写成村志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于是一锤定音,由王来执笔进行资料写作。
    王虽然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但是他不懂的写村志的规律,3年时间写出来的村志宛如记叙文,拉杂繁冗,不成体统。为了鼓励这位老人,2004年,修文县史志办在举办撰写志书的培训班时,将王请进了课堂。时年72岁的王,头发、胡须花白,在班上成了最显眼的一位学员。耳不背,眼不花的王,在短短的培训中,他和清水村的人懂得了怎样言简意赅地撰写村志,也是凭借这样一股拼劲,这部25万字、19章89节的村志在2005年成稿。
    对于撰写村志的日子,王记忆犹新,为了使《清水村志·自然环境》一章中的每一个细节准确无误,70多岁的他和村里的其它老人一起,手拿卷尺,爬遍了村里的8个山洞、41个坡地及所有的河流,得出真实的数据。
  
    刻碑铭记还原史实
    在撰写《清水村志》的日子,王和其它的撰写者们感到最头痛的东西就是资料匮缺。
    虽然在历代寨老的口述中,清水村的建村史追溯到元朝,其中在明朝洪武、万历、崇祯,以及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发生了许多影响清水村历史的大事,但是,这些大事究竟是什么?对清水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仅凭口述不以为证,但是,中国传统的刻碑铭记的方法却因此提供了大量的史实。
    在清水村,大姓为宋、谌、吕、李等人家,他们坟地的编年跨度从清道光、光绪到民国年间不等,由于刻碑铭记有效且最大限度地把每一名墓主的生平详尽刻于其上,真实地还原了每一个年代发生的史实,增强了村民修村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现在的清水小学校址,是在明代崇祯年间修的三教寺,该寺真实地反映了村里谌、宋两户大姓怎样渡过长江,到贵州平蛮立功后,在此居住发家。虽然三教寺镌刻的碑记在“文革”期间被砸毁,但是民国的《修文县志》却详尽记录了碑记,免却村民修志的寻找资料的烦恼。
    在村子的北面有四口水井,旁有碑文楷书“第一口井挑水吃用,第二口井供洗菜用,第三口井供洗衣用,第四口井供洗鞋淘猪草用,若有违者,罚掏四口井一次。”这句村规民约,显示出生态的和谐。
  
    和谐的生态文化
    虽然近些年来的危旧房屋改造,使得清水村民大多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房屋。但是,村里仍然保存完好的宋、谌、吕家大姓的祖宅,在夕阳的金光中依旧傲立出往日的辉煌。
    记者走到谌家的祖宅前,目睹这是一幢有两道朝门、显露出主人家生活殷实的典型的江南建筑。进的得屋内,进入视线的是冰花裂纹的窗棂,这是属于典型的江南建筑特点,寓意着大户人家对子孙辈的严格要求——只有十年寒窗苦,才能鲤鱼跃龙门。而在吕家的祖宅,漂亮的木础上镌刻着各种寓意“福禄寿禧”的花纹,寓意主人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支书谌贻山介绍,其实,清水村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历史赋予的荣耀感中,他们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把生态的和谐注入了全村的“幸福元素”。由于历史大练钢铁等因素的影响,清水村原本茂密的森林资源被砍了许多,为了恢复生态,几年来,村民们在石漠的荒山上,栽上树苗,背来泥土培好树苗。如今,已是荒山批绿了。
    而行走在各个寨子中,不时会听到老人与小伙幽默地讲着“清水村歇后语”,如“虾子过河——谦虚(牵须)”、“拖趴写小字——太粗”、“脱裤子打老虎——脸不要、命不要”,其乐融融也。而《清水村志》对这些都逐一作了记载。

(申明:转自宗轩布)

Copyright©2009-2022 xfwmw.com版权所有北京四维力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246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