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农妇写村志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她希望能给后人留点什么
赵梅兰的家乡上西梁村位于塔儿山脚下,是个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塔儿山游击队。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当地人民前赴后继抗击日寇与伪军,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赵梅兰出生于1937年6月,落地就闻枪炮声。抗日烽火年代,日寇的疯狂烧杀掳掠,游击队在铁蹄下奋起抗日的英勇事迹,在她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赵梅兰从小家贫,无钱上学。1952年,她16岁了才得以入小学读书,连跳几级以优异成绩考上襄陵中学,靠吃助学金读完初中,1957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先后担任大邓公社妇联主任、上西梁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近20年。任职期间,她带领上西梁村干部群众找水源、钻深井、分洪水、修水利,在南河安装提灌设备扩浇土地1100余亩。她还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技术,使粮棉增产。同时大力发展工副林业,办砖厂、石灰厂、纸厂、果树园等,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她还组织创办了缝纫组、幼儿园等福利团体,让妇女从沉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因为她工作积极,成绩突出,是闻名全县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当年在襄汾县也算得上巾帼英杰。
家乡的人和事,在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梅兰常常沉缅于对过去的回忆中,她希望自己能给后人留点什么。这时一位在河南离休的老干部李希鹏(上西梁村人)自撰的一首小诗触动了她的情怀,何不写一本记述家乡历史的书,让后代能够了解现在,永远铭记家乡的历史和人文景观,以起到存史、资治、教化后人的作用!赵梅兰决心写一部村志,把自己所能了解和所经历过的村中的事详细地写下来。
掌握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写村志毕竟不是写回忆录,因为回忆录是写个人经历的人和事,完全是一种个人写作行为,而写村志是一项艰巨而浩繁的文化工程,涉及现在和过去方方面面的人物及事件。且志书不仅有严格的编纂流程,还有严格的内容规范要求。作为一名农村妇女,赵梅兰掌握的资料非常有限。要写成一部还过得去的村志,她知道困难很多,但倔强的她没有打退堂鼓,她下决心战胜困难,以顽强的毅力把村志写出来。
“巧妇难为无米炊”。写村志资料收集不充分,就会出现无法下笔的窘境。在事先设计好了篇目,并把名目全部列好后,赵梅兰着手收集资料。她紧紧围绕“全”“实”两个字,三番五次地跟访问对象核实,或者查找档案以证真伪。为此,她不顾劳累,多次进襄汾县城找有关部门查找资料。
有一次,赵梅兰在县档案馆保存的民国版 《襄陵县志》上看到,本村史先德在清末曾任武职,中校军衔。为核实此事,她拨通了在太原居住的80多岁的秦业生家电话,秦老告诉她,确有此人此事,还说村内石坡下曾立有史先德的功德碑,碑文详细记述了史先德带兵在白石山打了胜仗,受到官府嘉奖。小时候秦老先生见过此碑,1958年大搞水利时碑被做了石坝。为落实此事,赵梅兰又多方寻找这块石碑,终于得到确认。这样她才将史先德记入清朝官员一节。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赵梅兰认识到,一位老人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就是一个活档案。然而,老人们大都已风烛残年,存世时日有限。为了抢救史料,她不得不和老人们的生命抢时间。张广仁老人掌握的史料多,她与老人一聊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她还给老人亲手做饭,或把老人请到她家与其促膝交谈,管吃管喝。她先后访问了20多位这样的“历史老人”,掌握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张广仁、张金斗、梁玉斗为她提供了村里的庙宇建筑和原村内外貌及5条渠的分界线,还有村民住宅分布、民俗民情等;张长冉为她绘制了巍峨壮观的大庙建筑图和村内主要景观分布示意图;梁振环、张林山提供了解放前后村里文化娱乐方面的情况;王怀兴提供了旧戏台重修年代和戏箱的来龙去脉;梁振泉、李三才、邓国喜、张洪生等提供了义务兵法颁布后村里青年踊跃参军的情况;张广远提供了老民兵的战斗史等等。有了这些丰富的资料,她写起来便感到得心应手了。
赵梅兰在编纂村志的过程中,把全面完整地记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作为重点,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为此,她深入几十户村民家中,既听村民介绍改革开放后生活变化的情况,又查看了村民家中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她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今农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在入户访谈中,张洪运老人说得更好:“从2005年起,国家不仅不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种粮还给补贴。过去常讲哪个皇帝不纳粮?可如今是皇粮农税不缴了,上学不缴学费了,看病能报药费了。盘古开天地,这可是头一回啊!”
村民们对党的衷心感谢,对现行政策的衷心拥护,对当代生活的幸福感受,深深打动了赵梅兰的心,她把这些内容都记入了村志第一章“村庄概况”和第十章“农业建设”篇目中了。
专设“巾帼英杰”一节
襄汾县是1954年由襄陵、汾城两县合并而成的,上西梁村属原襄陵县管辖。在编纂村志时,赵梅兰经常查阅旧《襄陵县志》。她看到,旧县志有一卷为“士女传”,此传里有一“节烈”章,记入“节烈”的女性不是烈女就是节妇,且都是有姓无名,而其“功迹”又都是“三从四德”的封建老一套。她决定一改记载妇女事迹的这种套路,为给在村里和社会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本村妇女树碑立传。赵梅兰在村志的“人物篇”专设了“巾帼英杰”一节,记入了59位工作生活在本村和从村里走出去的各方面的巾帼英杰。其中有劳动模范、老党员、老干部,也有外出从政的、教学的、从商的、务工的、搞文艺的,还有博士生、留学生等。
最令她难以忘怀的是劳动模范许福秀,她在1958年大搞水利时功绩卓著,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1959年10月国庆10周年时,她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当年,她赴京时,全村人敲锣打鼓,为她披红戴花,把她送到襄汾火车站,那个场面太令人振奋了。然而,许福秀却没写进1991年新编的《襄汾县志》。这次写村志,赵梅兰为她专写了人物介绍,补上了县志的缺憾。与同类志书相比,上西梁村志对妇女工作与有作为的女同胞作了详细的记述,这是该村志的一个显著特色。
花费七八千元印出村志
年逾古稀的赵梅兰,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又因长期为村里工作操劳奔波,患了多种疾病,身体欠佳,体力不支,她写起村志来又经常熬夜加班,病痛更加重了。她不会使用电脑,全凭用手抄写,还要三番五次地修改。为减轻她的劳动强度,小女儿张立群主动用电脑帮她打字并校对,10余万字的书稿是立群一字一字打出来的。有时,女儿已打好了,她看到词不达意,或事实有出入,还要马上让女儿修正过来,直到她满意为止。今年春节,在北京工作的二女儿立勤,为让老赵放松几天,把她请到了北京。可在北京她仍然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时刻想着写村志的事。一次,她忽然想到要落实和核对一个资料,三番五次催促女儿给老家打电话,直到把那段文字从网上给小女儿立群发过去才放心了。她的这份执著,令孩子们都感叹不已。
赵梅兰的丈夫张月珠患有脑梗塞后遗症,行走和说话都很困难。可每当妻子在屋里伏案写志时,他便搬个凳子静静坐在大门口,有邻居串门,他就会指指屋内,告诉来人:“正写着呢……”邻居就会知趣地离开。赵梅兰常乐呵呵地对老伴说:“你真是我的守护神呀!”
村志书稿写出来后,赵梅兰又去临汾联系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最后又将省吃俭用积攒下的七八千元用到了印书上,自费出版了这部村志。如今,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上西梁村村志《家乡纪事》静静地摆在案头,赵梅兰如释重负,因了却了一桩心愿感到无比畅快。虽然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基本涵盖了上西梁村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情况。更重要的是书中融入了一个古稀农妇、一个农村老党支部书记对家乡的无比深情和热爱。
曹文敏 文/图(编辑:闫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