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让村歌、村晚、村BV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今天是: 2024年04月19日星期五

任堤村志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4-4-17
任堤村志
一、地理:
1、位置:任堤村,属山东省夏津县宋楼镇,东距县城4公里,南距宋楼镇5公里。任堤村东与许堤村接壤,南与红寺李庄毗邻,西隔南水北调沟渠同侯堤村相依,北隔七一渠同双庙乡范楼村相望。
2、交通:任堤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向南2公里同315省道相交,向北经范楼同308国道相连。
3、家族与村落布局:任堤村座落于陈公大堤上,与“张堤、侯堤、许堤”并称夏津陈公四堤,村庄占地面积30000平方。任堤村解放初有人口近500人,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人口增至1500人左右。任堤村以任氏家族为主,有四大姓,分别是任、王、孟、姚姓。还有商、刘、范等姓只几家。1975年前,村中有一大湾,全村人环湾而居。紧邻大湾,湾西南西北主要是王氏家族,与西北王氏家族同胡同及西邻整个胡同是姚氏家族,湾北为孟氏家族。任姓则分为五大支分布于东北,东部,南部,西部。
1980年改革开放后,村里也进行了填湾顺街,设主街道二条,东西走向。南边大街称前街,村中间一条称后街。直至今。街道北有胡同11条,南有胡同15条,胡同多笔直平整,同两条东西大街相通,其房屋建筑整齐一致,在全镇堪为楷模。
4、土地:任堤村共有土地 113473.14平方米(1719.29亩),为分堤上、堤下二部分,堤上俗称上堤,堤下称下堤。下堤七一渠平行陈公大堤走向,东西横穿村下堤土地,并把下地土地又分为河南地、河北地。
5、设施:
机井:上世纪七十年代,任堤村集体打井十几眼,至上世纪末,增至几十眼,确保了村农业生产。
扬水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把七一渠的水从下堤提上上堤,在村西建小型扬水站一座。八十年代后拆除。
6、气候:任堤村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流行东南风,夏季以南风为主,秋节多西风,冬季刮北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全年干旱缺水。近二十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失衡,气候出现异常。
 
二、历史:
约公元十五世纪,明代燕王扫北,灭尽夏邑人氏,政府从山西大移民,任氏家族祖上,从山西洪桐老槐树东迁至此。又据《任氏祖谱》记载:因始祖守素与始祖母不和,始祖母尚氏便携子通、政来到夏邑城西八里陈公堤上定居繁衍,初名任家堤,后称任堤。后又有王氏、姚氏、孟氏、商氏、刘氏诸姓迁至此。王氏家族,传是清末从今河北邢台迁来;姚氏是从山东日照迁来。几百年来,村民以农为本,各姓氏相互通婚,和睦相处,在这里繁衍生息。均为任堤村的发展作了贡献。
任堤村建国初期隶属于七区,后分别属夏津县宋楼公社、宋楼乡、宋楼镇。
二、产业:
1、农业及其它种植业:
粮食:历史上,任堤村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作物一年两收;还有花生地瓜、高梁、绿豆、黄豆等作物。
棉花:是任堤村的主要主要经济作物。1984年后,鲁棉一号的优良品种推广,使棉花产量达到200至300公斤;随着棉花市场的开放,任堤村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所种棉花以春棉为主,也有夏棉;2000年后抗虫棉品种普及,籽棉产量突破300公斤,极大提高了棉花产量和质量;棉花已成为村民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村民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果树种植以苹果为主,上世纪六十年代,任堤村开始种植苹果树,品种以红香蕉、青香蕉、新苹(秋瓜皮)、国光为主;八十年代,村民人均分树3——5棵,年人均年收入约2000元,产品远销东北、北京、河南、广东、安徽等地,享誉全国,任堤村依靠苹果收入成为全县最早最多的万元户村,富甲一方;红富士,乔纳金等品种,是1990年后引进的新品种;近几年早熟苹果品种也被大量引进,有嘎拉、滕木一等品种,任堤村是全县有名的林业专业村,也是远近闻名的苹果之乡。
最近几年桃树、杏树、山楂,葡萄等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蔬菜:任堤村的主要蔬菜品种有西葫芦、丝瓜、红扁豆角、西红柿,黄瓜、波菜,菜豆角、茄子、白菜、白罗卜,红罗卜、大葱、辣椒、大蒜等,但多以家庭院落种植为主,自种自用,一般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
2、养殖业:
任堤村,历史上主要以家庭院养为主,种类有马、牛、羊、驴、鸡、鸭、鹅、狗、兔、猪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村民自办数家养猪厂、养鸡厂,经济效益可观;养狸、养狐也曾名噪一时;现在,村里有养羊户5户,数里近300只。
3、副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任堤村大炼钢铁,生产一些铸铁器;同时以生产队为单位,还生产木梳、电费线、电焊机等,部分生产队还经营刷胶手套产业。改革开放后,以家庭手工为主的手工艺产业迅速增长发展,粘绢花、柳编等一真保留至今。
4、商业: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任堤村设宋楼公社供销社一个。
改革开放后,个体小卖部由原来的1个发展为6个。现均发展为超市,贷物主要以农村用家庭百贷为主。
村里也有专门针对农业生产设置的农药售点,化肥售点。
还有专门经营面粉、食品的家庭作坊门头。
5、建筑业:
20世纪80年代,任堤村有建筑队4支;现有由任学堂和任国堂领导的建设队二支。
三、建筑设施
1、      院落,房屋
历史上,任堤村的院落一般由正房(堂房)、偏房(东西房)、大门和院墙组成。
房屋正房
以土木结构为主,一般每间内空为3.3*3.3米。由明间和里间构成,明间二间,房顶用大梁;明间靠右一间留正门,对门的后山墙一般不留窗,另一间南北山墙各留一窗;门窗结构古朴笨拙,门由厚木门,上弦窗,宽木门框加可移动的笨重门槛构成;窗多为经纬交叉的木梁构成。当然,这是一般情况,对以前地主富农家庭,条件相对较好,所修房屋从用料和做工上都明显要好,门窗样式也很丰富多彩。
明间是全家人生活的主要场所,吃住娱全在这里。内有坑,有灶,有大单桌,单桌左右各有圈椅一把。里间,一般用于长大子女的分住,更多用于是存放杂物。
改革开放后,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均为平房。刚开始时有金镶玉房,即地脚用砖砌成,凡是门窗口四周都用砖砌成,其它地方则还是以土坯为主。后来,村民自烧砖窑,房屋真正变成砖木结构。玻璃窗玻璃门(当时俗称洋窗洋门)也逐步取代原来老式门窗;在明间正对门的北山墙上,开始留一明窗,室内建筑面积也扩大到4*5米以上。1990年后,沿变为砖木结构挑厦平房,建筑面积更大。
2000年前,我村仅有一户起脊挑厦为主。起脊挑厦房便全面兴开,全用沙子水泥砌墙,也有顶用楼板,再加起脊的。起脊顶减轻了房顶加力,也利于雨水的流淌,外观美观漂亮,体现出时代特征。门窗也由以前的木制变为铝合金或钢塑材料。整体布局以间间断为主,2010年后,多数按楼房结构设计建造,结构巧,面积大,逐步适应现代生活。
偏房
分东西房,结构相对简单,面积相对较小,高度一般比正房低15—20厘米,靠大门的偏房比对面的偏房一般略高。主要用来作厨房和存放杂物,也有用作浴室的。
大门
大门是一个家庭的门面,也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面镜子。历史上任堤村的大门以土木结构为主,坯墙、檩椽内顶,砖漫外顶,砖砌拱形门口,门口内宽1.2米;富贵人家则有石头门台,上有木刻嵌板,宽木门框、厚木门、木门槛,门口两边蹲有两个石狮子。
20世纪80年代,大门变为砖木结构,以铁皮门为主,门口宽为1.6—1.8米,外观多以小瓷瓦装饰,颜色或白或紫红,因门而异。
90年代后,流行楼板封顶出厦列脚大门,因农村机动车辆的增多,及家庭轿车的增多 ,门口宽度也进一步增大到2米以上。
   2000年后,大门样式基本没变,只是多用紫红大方砖瓷瓦装饰,门口上方也多饰以“家和万事兴”“人兴财源旺”等字,字前镶有木刻或龙或凤嵌板,庄严、美观、大方。
有大门,必然要有影壁,影壁,多用金桥富路、年年有鱼、延年益寿等图案,有平面的,有立体的,再加上两边对联,形成一道道独物风景线。这些既反映出任堤村民家庭的富裕,也呈现出浓厚的时代气息。
2、      地窑(地窨子)
任堤村是当地有名的苹果村,种植苹果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1982年果行承包后,任堤村的苹果产量达到一个高峰,为贮存苹果,村民们家家户户建有地窑,地窑深约2米,内空面积为30—50平方不等。开始所造地窑以方形土木结构为主。1985年后,出现砖造拱形地窑,窑内容积加大,温度冬暖夏凉,能储存苹果1—3万斤。且能保持四五个月时间。地窑坚固安全,正上留有2—3个气孔,靠边处设一出入口,竖有梯子。成为任堤村独有的建筑。
3、      七一渠、七四桥
任堤村北,陈公堤下,有一人工小河,因为1971年挖掘,故名七一渠。七一渠在任堤村属地内西南东北走向,长约3000米,宽约20米,深约5米。东通过六五渠与京杭大运河相通。为本村乃至全镇农业灌溉做出了贡献。
七四桥,村北七一渠上有一砖混凝土结构闸桥,因建于1974年,故称七四桥,此桥是联系宋楼镇与双庙乡范楼村(也是从上堤到下堤)的唯一通道。小桥为三拱砖桥,并建有三个大闸门。桥宽为4米,长约20米,两边设有水泥栏杆,桥头栏杆左右分别用宋体刻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字样,带有典型的文革色彩。此桥历经风雨几十年,美观坚固,为任堤村发展做出贡献。2011年因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七一渠加宽,也因此桥年久失修已成危桥,被拆除。
4、      简易砖拱桥
任堤村西南,有一条长约2000米深约2米宽约5米的沟子,是为引水灌溉用的,但也给村民种地,交通带来不便。在党支部领导下,任堤村村民,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自行设计建造了5座简易砖拱桥,只用二至三层砖南北拱形铺就,每层都用水泥浇铸而成,外观简朴,结构简单,坚固耐用。为任堤村所独有。
 
四、人物志
1、退休干部
任明岭
1934年生,夏津师范毕业,曾在夏津县第一中学任教,后调德州组织部工作,后双进山东省公安厅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山东省公安专科学校支部书记。后到省公安厅政策与法律研究办公室任主任兼《山东公安》杂志社主编。1994年退休,享受副厅级待遇。
任庆达
1941年8月出生,1958年12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023部队汽车36团(现甘肃九泉卫星发射中心地点)服兵役,后该部队地点迁至新疆,升任团政委。因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1964年10月16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023部队立军级二等功。1976年1月转业到山东省泰安工商银行工作,任中央企业中国工商银行泰安分行机管党委书记,泰安市工商银行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2000年8月退休。正县级。
任怀堂
1942年10月生,中师文凭。1961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空军一师任独立机务中队队长、助理工程师(营级),后任夏津县法院法庭副院长(局级),现退休在家。
任风义
1923年生,20世纪40年代,任任堤村主要负责人,60年代任夏津县第二棉厂党委书记、夏津县饮食服务公司党委书记。现居北京。
任风广
法律专科毕业,曾任夏津县人民法院法庭庭长,享受局级待遇。
任风昌
1935年2月生,曾作新乡市民政局局长。
任瑞堂
初中毕业,任河北省广宗县城关乡党支部书记、县党校校长。县级。
任士茂
1954年1月出生,德州农校毕业后,分到林业局工作,1986至1990年任双庙乡副书记、乡长。1993年至1994年任渡口驿乡党委书记,2003年后任现任夏津县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
任士奇
1956年5月1日生,1974年11月在山西霍州28军82师245团分别任班长、排长、副营长,1986年11月转夏津县劳动局任工资股股长,1993年5月,任田庄副书记,1997年5月任后屯乡副书记,1998年任夏津县劳动局副局长(正局级待遇)。
任友党
1938年7月19日生,大学专科学历,空军第三十九师飞行团团长,转业后任县科局副主任,副县局待遇。
姚圣豪
又名姚建忠,1930年生,1947年6月在江苏盐城参加陈毅第三野战军,在第十二纵队34旅102团3营7连9班服役,后来,在安徽军区司令部军械科工作,1953年到山东军区第一干部学校学习,1954年10月转业到山东济宁嘉祥邮电局任主任,1963年回夏津乡分局任局长,1980年12月离休。
姚登山
1956年3月生,1976年11月在淅江上余炮兵83271部队任班长,1980年11月转业后,任夏津县乡镇邮电局局长。后任县邮政局印刷厂厂长。
 
姚登军
1959年1月出生,2002年在夏津党校获本科文凭。政工师职称。任夏津县邮政局副局长。2001年任德州市场邮电局工会主席。曾获得“省邮电优秀通讯报导员”称号。正科级。
 
2、现职干部
任士振
1965年8月生,高级会计师,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德州商贸开发区管理委员委主任、党工委委员(副县级)兼财政局局长。1985年7月至1986年4月在原地区一轻工业局办公室任科员;1986年至1991年在原地区日用机械化学工业公司任经理(正科级);1995年8月至1999年1月在德州市一轻局任人事科科长;1999年2月至8月在德州高贸开发管理委员会任财局局长。2002年9月后任现职。
任崇岭
1963年5月2日生,大学本科学历,曾任夏津县渡口驿乡党委书记,现任夏津县电视台党委书记、电视台台长。
任松岭
1963年生,平原师范毕业,现任夏津县中行行长。
王传国
1967年生,1993年毕业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政治系。曾任白马湖乡、田庄乡、东李镇法庭副庭长,现任新盛店镇法庭庭长。
 
 
任平堂
1965年出生,平原师范毕业,现任夏津党校副校长。
 
3、本村干部
王世明1940年3月生,1958年进德州机床厂工作,当年入伍,1963年北京3581部队任班长,1964年转业在城关公社(现夏津镇)工作,1964年“四清”时任任堤村第一届贫协主任,1970年至1996年任村支部副书记、村文书等职。现为村红白理事会成员,村村民代表。其人品、威望为乡里人所称道。
4、历史人物
任风才(1928——2012)
1928年4月出生,1947年入党,1950年毕业于夏津师范学校;1950年10月到1954年任夏津师范学校教务员;1954年任夏津一中团总书记兼教务员;1961年,任夏津县县委宣传部教育干事;1965年任夏津一中副校长,1971年任夏津第三中学(今西李镇)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80年12月离休。1981年获德州行署颁发的从教职工作30年荣誉证书、证章。正科级待遇。2012年春去世。
任风宽(1934——2010)
1934年11月生,经济师职称。1952年入党,1964至1984年任任堤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完成了填湾、顺街,整地、打井等重大事件。为任堤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83年12月到1992年任宋楼乡镇酒厂厂长;2000年创建山东圣源酒厂,为德州市著名企业家,曾取得经济师职称。为县多届党代表,县人大代表。
任风台
中专文凭,曾在禹城从事教育工作,后任宋楼公社文教助理。
五、民俗
任堤小戏
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任堤村有才艺的村民便有唱戏风俗。进入70年代以后,小戏成为春节前后本村及周围十里八乡村民主要的娱乐项目。
 小戏节目,往往提前几个月就作准备,选题材,改剧本,排练节目,这些都是在村团支书的领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的。题材上多以八大样板戏、革命传统戏和反映阶级斗争内容为主。在编排开式上,多数自编自导,导演、演员、乐队、及后勤人员也完全由村民担任。演戏时,先在村中间湾南西边沿上搭一约20平方戏台棚,弦乐鼓手们居戏台棚内两边,开幕前,先由报幕员报幕,拉幕后,节目开始。
    看节目的多是本村村民,外村来的也不少。他们对小戏兴趣特浓。开戏前他们早已吃过饭拿着凳子来占地方。孩子们更是急不可耐。戏台下是人山人海,有坐的,有站的,有喊的,有闹的,就连周围高树上、人家房顶上也坐满了人。开戏前总要先维持一下秩序。这任务自然由运爷(任景运)来完成,他站在台前先猛喊几声,人们多数已静下来,如果还有不听邪的,他便居高临下用长竹杆横着一扫,秩序便很快好下来。
节目开始后,戏台上有唱、有白、有舞,虽然道具非常简陋,表演也不是那么精彩,但台下掌声不断,大家或悲、或喜、或说、或笑看得都很投入。表演者有时念错词,有时唱错调,大家并不怪罪,倒给大家带来更大的快乐,留下更深更美的回忆。
晚上戏更别有一番情趣。台上汽灯高悬,周围一片朦胧,远远望去,台上人物若隐若现,似在仙境一般。孩子们有的朦胧的睡在母亲的怀里,有的则在场外打闹戏嬉。不远处,卖糖果瓜子的小贩,则不停的呦喝着,昏黄的油灯下,摆满了红的、绿的、白的糖果,吸引着孩子们来围观。
散戏时已是夜深人倦,人们有说有笑的回到家,又在美美的回忆中进入梦乡。
任堤小戏一直演到1976年。后来,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不再存在。但任堤小戏所独有的地方特色,时代气息,及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积极参与的热情并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将长久地留在人们记忆里。
 
大事记
1、 填湾记
历史上任堤村环湾而居,湾面积为6600平方米,均深为3.5米。1979年,以任风宽为核心的村党支部一班人,为规化街道,改变村容村貌,下决心填湾。在村支部带动下,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用推车摔倒,拉车拉,动用土方30000立方米,耗时二年半,终于在1981年峻工。在任堤村史上创造了一上奇迹。
2、 修路记
任堤村的街道,完全是土路,气候干旱时,尘土飞杨,下雨天,泥泞难走。2000年秋,在村支书任世安的倡议下,任堤村在外工作人员,满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纷纷捐款,广大群众也积极响应,集资,出工。到2002年,任堤村前后两条大街及村财大路完全硬化。后来,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村再大街东部及直通备战路的大道变柏油路面。大大方便了本村村民的出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Copyright©2009-2022 xfwmw.com版权所有北京四维力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246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