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让村歌、村晚、村BV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今天是: 2024年04月26日星期五

美哉,漈头

编辑:管理员 时间:2011-3-13

  “蒲山多胜迹,漈水有俊贤”。在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屏南县,有一座古老的村庄,正以她丰富的人文积淀、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八方关注。

她象一幅藏之深山,美仑美奂的古画;

她是一首文采斐然、婉约感人的古诗;

她是一坛甘淳浓郁、含英咀华的古酒;

这就是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宁德市“十美村庄”的漈头古村。

走进漈头古村,她象一曲古朴的音乐,让您陶醉。当你徜徉在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漫步于穿村而过的鲤鱼溪畔;当你走进一座座明清风格的古代民居,定会被这美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积淀和独特的生活习俗所吸引。让你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气息。

漈头村自古文风顶盛。“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茶熟每逢佳客至,清淡还有晋人风”的诗句,是对漈头村历史上那种“耕桑读律、科名相继、社会文明”的真实写照。千百年来,人们走的是一条亦耕亦读、以耕为本、以读致仕的“耕读传家”之路。“耕莫忘诗书”的处世理念,使得古代的漈头村“弦诵之声,洋洋盈耳;庠序气象,幡然一新”,可谓地灵人杰,人才荟萃。明朝的黄童因“满腹经纶且书写工整”而名闻遐迩,被解缙召集进京参与《永乐大典》的编纂,编辑完成后不愿受封,毅然辞归故里写诗作文,留连山水,逝世后御葬于村北坡。清雍正十三年屏南建县后,这里更是人文蔚起,名人辈出。历史上曾有过“叔侄两进士,父子三贡生”的辉煌。历代科举人士达200多人,名列屏南“四大书乡”之首。知县刘廷翰题“士林硕望”给以表彰。为使祖德宗功名标史册,人们就以竖匾立碑的形式予以彰扬,这些古匾额多来源于“封、诰、赠、立”,各种牌匾160多面。曾任兴化府训导的张永衢与其子张钦孟均任过训导,咸丰八年,张永衢夫妻同登百岁的寿诞之日,知县张多令为他题匾“夫妻百龄,五代同堂”,并送楹联“父子两琴堂屏山第一,夫妻同百岁漈水无双” 致贺。

漈头村那些出过仕和在乡的文人,用他们的审美意识加强了乡土建筑形象的塑造,促进了乡土文化氛围的形成,给子孙留下了许多具有文物价值的乡土建筑和丰厚的农耕文化。

漈头的乡土建筑最具特色的是古代民居,走进古老的村庄,明清风格的土木建筑比比皆是。土墙黑瓦、朴实无华的平民之屋与粉墙黛瓦、雕梁画栋的富绅之居相互毗邻,密集而居。漈头的古民居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其基本格局、外观和内饰与徽州、江浙一带的古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又融合了福建沿海民居的某些风格。先民们按照江南天井民居格局,根据屏南的地理条件,利用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结合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屏南的农耕文化溶进了乡土建筑,创造出了具有屏南地方特色的古代民居。

这座古宅的大门两侧,竖立着三对石制旗杆夹,这是人材辈出的象征。走进古老的宅院大门,迎面是一道中门,中门之后是前天井,穿过天井就是正厅。正厅是家庭举办“婚、丧、喜、庆”和待客的场所,因而也是装饰最多的部位。牌匾、梧桐木板联悬挂在正中与两侧。这些古色古香的家具,精雕细刻的门窗,色彩鲜艳的泥塑墙饰,形象古朴的石雕和砖雕,工艺精美的斗拱、雀替、枋托、梁托和悬钟等廊檐雕饰,让今人不能不赞叹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这些幸存的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还蕴含着许多历史典故,寄托着人们对“福寿康宁”的祈盼和寓教化于艺术作品的良苦用心。“渭水访贤”、“范蠡救国”、“张良纳履”、“三顾茅庐”、“巧遇知音”等题材是教化儿孙做人要讲“忠、孝、礼、义”;“琴、棋、书、画” ,“鲤鱼化龙”等题材是教化儿孙要勤学苦练、早日成材;“春、夏、秋、冬” 题材是教化儿孙讲究风雅、热爱自然;“福、禄、寿、禧” 题材是对“福寿康宁”的祈盼和寄托。正厅的太师壁前,一般都摆设着精美的几桌,桌上摆放桌座钟和花瓶,寄寓着“终身平安”的期望,几桌前方的精美木雕,其题材为“周文王渭水访贤”,人物栩栩如生。欣赏这些文化艺术珍品,有如品读一本历史传记,观赏一幅乡土画卷,感受一种耕读传家的乡野生活。

村北面通往旧县城的“官道”两旁,竖立着10座石牌坊成为远近闻名的石牌坊群。坊高65.7,分3层,顶层是“圣旨”。石料从几十里外的地方由先民肩扛,经能工巧匠精雕细刻而成。漈头村历史崇儒重教,妇女矜持节孝。在几百户人口的村庄,从清乾隆五十七年至光绪十四年的96年时间里能建起如此规模的石牌坊群,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漈头村驻地有“高山假平原”之称,周边水源充足,水库星罗其布,风景优美。这里古廊桥林立,古色古香,建筑技艺高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百祥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造桥”、“清晏桥”。

漈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厚, 称这里是“戏剧之乡”,这并不夸张。头戏剧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末清初,就有戏剧活动。屏南县地方戏有四个剧种都发祥于漈头,现完整流传下来的剧种有闽剧和平讲戏。漈头平讲业余剧团《马匹卜换妻》剧目,参加全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期间演出,受到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平讲剧团还应马来西亚诗巫屏南公会邀请,代表屏南县出国演出,受到国外华侨的高度赞扬。 2008年,屏南平讲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漈头武术久负盛名,至今已200多年历史了,当年清雍正皇帝查抄河南嵩山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亦被殃及,南少林寺和尚陈云济,法号铁头,为避祸自己毁容后,逃到慈音寺,与漈头张宗标成了莫逆之交,并将武艺全部传授张宗标。大师逝世后,宗标举哀尽孝,扶柩上山。墓葬慈音寺旁,今遗址犹存,从此张宗标成了漈头武术的鼻祖,代代相传。铁头和尚当年的练功石、脉书等仍在慈音寺妥为保存。

漈头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较多,但最为隆重的是农历十月廿七日的孙大圣诞辰之日。过去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举行请神祭神活动,祈愿全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现在村民们为了提升传统民俗活动的内涵,已不再拘于这一古老形式,将请神活动改为举办民俗文化节,进一步弘扬传统特色文化,如传统武术表演,多种戏剧唱段表演,平讲戏表演,历史传承下来的器乐、技艺表演、鼓号队、民乐队、腰鼓队、舞龙队,花灯队、八仙队、杖头木偶队都表演得淋漓尽致,使头村千余年历史文化艺术重放光芒。节日期间,全国各地的乡亲都不约而同准时回家,四邻八乡的人们也相继赶来,近万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度民俗文化节盛典。

漈头的饮食文化在清乾隆年间就已经声名远播,在众多风味小吃中最具有特色的就是漈头扁肉。漈头扁肉的制作工艺要求很高,其皮、馅都得按创始厨师特有的配方进行调配,因此做出来的扁肉皮薄而润滑,馅色鲜而柔韧,高汤卤汁特别清甜,人们吃后普遍赞不绝口。据说在清朝时期凡是到屏南的知县都会特意去品尝漈头扁肉。近年来漈头扁肉的名声已传到港澳地区,香港《成报》曾以“漈头云吞,滑进喉咙的图文作了报道。

漈头鲤鱼溪的由来,可以追根溯源到清初。当时大多数村民喝的是溪水,为防外人投毒,就在溪里放养了鲤鱼,并制订了乡规民约,保护鲤鱼。由于代代相传,良好习俗被发扬光大。如今,这条穿村而过的鲤鱼溪长达1.5公里 

漈头的鲤鱼溪两岸以石砌成一米多宽的溪边小道,民居夹溪而建,多为二至三层明清格调的土墙青瓦的江南天井民居。这座民居的门前还建有简易的美人靠,供人们休憩观鱼。为了方便群众,有的房前还建着小埠,以便人们挑水,洗菜,捣衣,让游人感受到江南水乡的韵味。

鲤鱼溪中的鲤鱼多为锦鲤,它们不畏生人,游客只要拍拍手,鲤鱼就游来了,红的、白色、黑的、红白相间的,各色鲤鱼成群结队,摇头摆尾,时而在溪中悠然自得,时而争食游人抛去的食物。有的吃瓜子还会吐壳,引得游人笑声一片,也让游客感受人鱼同乐的自然、和谐的氛围。

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古村漈头的历史缩影。昔日 “漈头八景”,如今古韵新风,“屏南好际头”美名远扬。“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立足一个不变的空间,历经风雨沧桑,古村就像一卷尘封的历史画册,向您展示着她沉寂千年的历史文化。新时期的漈头村,让人们看到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壮志雄心。村前平坦宽阔的屏宁二级公路、紧靠漈头工业区正在建设中的杨贵高速公路屏南互通口,给他们带来新的希望,延伸出他们的美好的发展前景。新村蓝图早已绘就,新村的建设规划已经制定,保护文化遗址,修复历史文物,整理古街小巷,清理村中河道,兴建农民公园,建设环村公路,处处展示今日漈头的时代风采。继往开来、奔走在小康路上的漈头人,有决心把这块世代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亮丽。 “蒲山今日多盛事,漈水何处不春风”。漈头村正以独特的历史文化神韵,以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闽东“十美村庄”的新貌喜迎四方宾客。

编辑:锣锅

Copyright©2009-2022 xfwmw.com版权所有北京四维力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102466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447号